学术活动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梁峰教授课题组在分子识别检测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发布者:黄淑彤 编辑: 发布时间:2021-07-17 浏览次数:

  武科大网讯 美高梅集团“超分子材料与分子/纳米器件团队”梁峰教授课题组致力于开展分子识别机理的基础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开创分析检测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近期,该课题组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主流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

 

  手性(chirality)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征之一,手性物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并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构建手性识别平台是一个热门研究课题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梁峰教授与华中师范大学李海兵教授合作,利用手性氨基酸功能化的柱[5]芳烃,修饰多孔聚碳酸脂膜,成功用于手性药物分子识别检测。N-乙酰半胱氨酸柱[5]芳烃与药物分子普萘洛尔异构体之间的手性识别,可以引起纳米通道的亲疏水性变化,进而将手性识别信号进行放大并转化为电化学信号输出。这不仅为开发新型的手性电化学传感器提供了参考,也为实现功能化纳米通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借鉴。相关成果发表在Chinese Chemical Lettershttps://doi.org/10.1016/j.cclet.2020.11.055)。

 

  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并可作为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减肥、抗肿瘤药物。二甲双胍滥用问题日益突出,急需发展简单、灵敏的检测方法。梁峰教授基于金表面修饰的葫芦[6]脲的主客体分子识别能力,开发了基于分光光度法和电化学检测二甲双胍的方法。两种方法对不同浓度范围内的二甲双胍都具有良好的浓度敏感性,分光光度法操作简单,结果快速易得;电化学方法更为灵敏,检测限低于2.0 pM,具有潜在的临床检测应用价值。相关成果发表在Chinese Chemical Lettershttps://doi.org/10.1016/j.cclet.2021.06.044)。

 

  “超分子材料与分子纳米/器件团队”为不同的检测目标体系“量身定做”特异性识别分子,模拟自然界中分子间特异性的识别作用,既可以用于复杂体系的选择性分离、检测,也可以作为识别元件与信号转化元件相耦合,实现识别、传感一体化,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基于此,梁峰教授与华中师范大学李海兵教授、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 Kovaleva教授合作撰写Feature Article。结合自身的研究特色,他们综述了近五年来大环主体功能化界面在手性催化剂或对映体分离应用中的研究进展,为手性识别检测领域提供一个新的研究契机。相关论文发表在化学领域自然指数期刊Chemical Communicationshttps://doi.org/10.1039/D1CC01501J)。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大力支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