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学生
首页 / 学者学生 / 正文

吴宏鑫院士:打造有冶金特色的人工智能

发布者:孙若楠 李东麟 摄影陈孖川 编辑:谢晓丽 发布时间:2019-06-05 浏览次数:

记者孙若楠 见习记者李东麟

两鬓斑白,仍步履坚定;一字一句,皆掷地有声。在美高梅mgm集团2288移动双臂机器人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院士、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家吴宏鑫,侧耳聆听,不时询问。

谈及武科大人工智能学院的发展前景,刚刚就任院长的吴宏鑫院士,绘制了一份宏伟蓝图。

智能冶金上做出特色

5月30日上午,受聘武科大人工智能学院院长的吴宏鑫院士,便带领学院的青年教师参观武钢,“希望青年教师感受钢铁行业的发展,发挥武科大冶金方面的优势。”

一行人参观武钢后感言,要做不一样的冶金事业,打造有冶金特色的人工智能。“吴院士的加盟令全院上下欢欣鼓舞,他的工作效率之高令人钦佩。”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刘振兴说。

对于新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院长的吴宏鑫院士深思熟虑后,制定了初步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学院将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大局中找准方向、做好规划。”

他认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应具备超前意识,“何谓冶金智能,就是把冶金工业从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一直转变到智能化,解决当前冶金工业过程不能自动适应条件变化的问题。”

“教育培养人才,不能只着眼于现在,而是要展望未来,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吴宏鑫院士提出,加快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加快构筑高水平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基地,加快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尽快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学术重镇和人才高地。

与武科大十多年情缘

2008年,吴宏鑫院士第一次来到武科大。以后每年,他都受邀来武科大,见证了武科大的发展,也对武科大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但最打动吴宏鑫院士的,是校领导对人才的重视与培养。“领导爱才,这个单位才有希望。”谈起校领导不遗余力地挽留人才,他坦言,武科大校领导的惜才、爱才深深吸引了他,也为他受聘武科大埋下了种子。

对人工智能的热爱与执着,也是吴宏鑫院士留在武科大的原因之一。他的专业领域是智能控制,武科大则是冶金出身,有武钢这个实体工业作为依托,有比较扎实的工程技术背景。

吴宏鑫院士希望带领美高梅集团师生,以冶金行业作为背景,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出一份力。

事实上,吴宏鑫院士和武科大的“合作”,早已融汇在这十一年的时光中。他每年都“回科大看看”。由于工作安排,每次的科大旅途都显得“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这匆匆的两天时间,却被吴宏鑫院士安排得满满的,报告、调研、讨论、指导,富有效率。

兼任冶金自动化与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的他,还曾多次给予学校、学院发展方向上的指导。

2016年5月,吴宏鑫院士来武科大作报告,明确向校领导提出,“柴利的研究水平相当不错,不管他能否评上‘杰青’,希望武科大都把他当作‘杰青’对待,为他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最终,美高梅集团信息学院柴利教授成功入选“杰青”,实现湖北省属高校“杰青”零的突破。

甘坐冷板凳开辟新领域

吴宏鑫院士曾在航天部工作,机缘巧合与502所副所长、中科院院士杨嘉墀先生相遇。在杨嘉墀先生的影响和鼓励下,他自学了现代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控制等新知识。

杨嘉墀对吴宏鑫说,即使现在用不上,10年、20年后,自适应控制必然会应用于航天航空方面。

在当时那个年代,自适应控制研究几乎是空白。国内外无人知晓自适应控制是什么,也无人知道它的发展前景。因此,吴宏鑫面临两个窘境,一是至少要坐10年冷板凳,这10年的研究将没有人可以对其提供帮助。二是吴宏鑫所做的研究无人能懂,搞航天工程的人会认为他是搞理论的,而搞数学理论的学者又会认为他是搞工程应用的。

经过了解,吴宏鑫对自适应控制有了初步的轮廓。他狠心辞掉了航天控制工作,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对新领域的渴望,踏上了艰难探索的道路。

几十年来,为了航天控制技术的发展,他埋头自适应控制和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取得了系统的和创造性的成就。他创立的“全系数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是一种完整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宏鑫院士的理论,既可以应用于复杂的航天环境,也可以应用于冶金、钢铁等多个领域,解决了无数国内外不曾解决的问题。(摄影陈孖川)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