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江华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见习记者 申露萍
“科研是一门艺术,就像画画,每个人都可以尝试着动手去画,但真正能画出一幅雅观之图或能称得上大师级的人物却寥寥无几。”采访邱江华,他这样总结自己的科研工作。
2010年,邱江华在美高梅集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12年至今,担任化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
“科研是一场关于人的胆识、智慧、毅力加上执行力的综合考验。作为一个化工人,经常接触化学试剂是常态,从事工作的环境也会比较艰苦,所以学会吃苦和愿意吃苦是我们必备的精神。”邱江华说。
1998年,邱江华满怀一腔激情踏入校园。 “那时信息很闭塞,高考填报志愿时,连学校都没有搞清楚在什么地方,更别说以后要学的专业,志愿填报更多的是盲目。”
当时,邱江华的第一志愿并不是化学专业。“在慢慢学习中,发现化学专业很不错,化学实验很有意思,抽象的化学理论考验人的耐心,最被打动的是前辈们不断创新,不怕吃苦,勇于探索的精神。”
邱江华说,其实很多人高考填报专业时都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但是“既来之则安之”,只要认真学习,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感情,慢慢也就会喜欢。邱江华从最初接触化学,到爱上化学,过程也很艰难。
“化学领域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非常重要,尽管化工的工作环境不尽人意,但往往能吃苦的人才会有所成就,不奋斗,不坚持,不努力,不论学哪一个专业都不会有所成就的。”
科研的路上满是荆棘,是充满挑战性的。一旦踏上科研的路途,就不可能一帆风顺。
从事科研16年,有一次失败印象,让他记忆深刻。“读博士一年级一次做实验,做的是燃油催化氧化脱硫方面的研究,当时挑选的是拟酶配合物作催化剂,结果三个月实验毫无进展。
科研工作,从一开始就遭遇挫折。这次失败,对邱江华打击很大,当时也消沉了好一阵。
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他分析实验原因是拟酶配合物通常实在极性溶剂中才具有较好的活性,而燃油极性较差所以催化剂无法发挥它的作用。经讨论之后,换成杂多酸,实验做起来也就顺多了。
邱江华读博士第二年投小论文也经历过拒稿,第二次修稿才被接受。“有时常常陷入自我怀疑当中,但第二次改稿,增添了创新内容,第二次投稿很就被快录用。”
“做科研很辛苦,但正因为具有挑战性,每次经历失败后取得成功时,那份喜悦是无以言表的。”谈到做科研前行的动力,邱江华说,科研不仅解决科学和技术问题,还有助于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
作为一个大学老师,邱江华不仅对学生要求高,对自己也高标准。“作为大学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是永远不变的使命,不管身上挂有什么样的称谓,做什么样的事,首先都要在教学和科研中传道。”
“我一直坚信严师出高徒,所以我对学生比较严格,无论是指导的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我都会要求他们认真查阅文献,对所从事的研究要认识深刻,认真总结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基于这种育人理念,邱江华对持有混日子心态的学生是零容忍的。同学在实验中出现丁点马虎,不亲自实践,不认真查找文献而是模棱两可作答,邱江华从不宽恕,对于这种事件的发生,一定严肃处理。
在生活当中,邱江华时常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他们大学生活更加丰富而精彩。
“邱老师对科研向来一丝不苟,但在科研中,他从不刻意让我们达到什么既定的目标,对于实验考核,他更看重过程。科研有很多不确定性,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可以对于自己科研有所懈怠,科研过程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邱江华带的研究生说。
当学生在科研中出现问题时,邱江华首先和同学们一起分析原因并给出建议,还会亲自动手查找原因,然后与同学们一起商量解决。邱江华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尽量锻炼他们独立的科研能力。
邱江华在科研路上获得了很多傲人成就。近年来,他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篇,参与和主持了省级和国家级共10余项科研项目,申请授权专利2项。
这样的成就并没有使邱江华停下脚步。邱江华表示,对实验的浓郁兴趣,使他有了一点成绩,也更让他认识到,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在他的科研目录上,还有一系列研究课题:室内甲醛污染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性能还不够好、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循环再利用迫在眉睫”……
邱江华说:“90后特别是00后,大多在优越的环境里长大,不曾吃过什么苦,希望他们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生活,要学会吃苦,学会承担责任,学会独立思考,做一个有思想能吃苦、有担当的有为青年。不管生活多优越,都要记住老一辈的初心,不要掺杂太多欲望在自己的梦想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