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宏达来美高梅集团做学术报告

发布者:高杨 编辑:郭泊含 发布时间:2020-05-01 浏览次数:

武科大网讯(见习记者高杨)4月30日上午,在腾讯会议平台中,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宏达应邀为化学/化工/生物/医学及相关学科师生作2020年沁湖讲堂之学术第259期《生物物理中的几个单分子技术》线上学术报告。此次报告由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刘义主持。

王宏达围绕“原子力显微镜(AFM)”“单分子力谱”“单分子荧光”“光钳”四个部分介绍了生物物理中的单分子技术是在单分子水平上对生物分子行为的实时动态、检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操作、调控等,是生物物理学的延伸和趋势。解释了运用单分子技术的原因是生命单元的基本结构主要取决于生物大分子,与测量分子集合体整体性质的传统方法相比,单分子技术具有直接、准确、实时等优点。

为令广大师生更具体生动地了解生物物理中的单分子技术,王宏达生动地将AFM比作一个盲人从而阐述AFM的原理。将“分子识别成像显微镜(TREC)”比作AFM的“眼睛”。王宏达向师生们介绍了几种突破衍射极限的技术,用图片展示了细胞膜蛋白的聚集体、随机分布特性。通过演示图向师生们介绍了光钳利用激光辐射压力来束缚微小物体的力学原理。王宏达的讲解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解答了许多师生目前研究中存在的疑惑,他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借鉴。

交流问答环节中,王宏达引用基础的酶的专一性生物知识讲解了如何到达切割蛋白的水平,详细的解答了拉伸不同蛋白的力的大小等问题。

报告人介绍:

王宏达,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项目资助,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99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获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2001-2007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长期从事单分子生物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新的红细胞膜结构模型(Semi-mosaic model)和有核组织细胞膜结构模型(Protein Layer-Lipid-Protein Island model),揭示信号转导受体EGFR和寡糖在细胞膜上的成簇分布规律;自主研发超分辨荧光显微镜技术以及多种成像光联技术。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Letters、Cell Research、JACS、PNAS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应邀担任国际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的编委、中国化学会生物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