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科大
首页 / 媒体武科大 / 正文

襄阳日报:链合赋能,产业发展奏强音

发布者:刘倩 卫星宇 康闻笛 编辑:程毓 发布时间:2023-03-18 浏览次数:

    全媒体记者 刘倩 通讯员 卫星宇 康闻笛

    湖北汇尔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刘嘉麒院士合作建成国内最大的玄武岩纤维生产基地,最近又在和徐卫林院士合作,开展亲肤型隔热防火玄武岩纤维复构纱及其舒适性纺织品面料开发。依靠两个院士团队,我市成功培育出一个新产业;

    美高梅mgm集团2288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员文杰作为湖北安耐捷炉衬材料公司“科技副总”,通过优选原料和调控减水剂方法,解决了企业感应炉用自流浇注料的施工性能不稳定问题,并采用添加剂优化耐火干式料和浇注料性能,为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及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新技术的应用每年可为企业新增产值6000万元,为企业抢占市场先机奠定坚实基础;

    中铁十一局集团汉江重工张光明团队研制的“昆仑号”千吨级高铁箱梁运架一体机入选“2021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代表了中国高铁建设“超级装备”的最高水平;

    湖北共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引进湖北工业大学教授苏正定,掌握酶法合成甾体药物关键中间体核心技术,在创业板上市;

    ……

    引才贵在精准,贵在将“人才链”与“产业链”靶向对接,科学打好组合拳,襄阳更是深谙此中道理。因此,近年来襄阳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广开进贤之路,打造聚才洼地,用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政策、最好的环境,集聚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依靠人才引育研发新技术、开拓新领域、推出新产品、抢占新市场,有力推动了襄阳产业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

    如今的襄阳,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各项产业发展优势资源集聚融合、相得益彰,襄阳人才工作正乘风破浪、一路远航。

创新“政策链” 下好“先手棋”

    翻开襄阳“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成绩单,看到的是一连串令人欣喜的数字:

    2022年8月以来,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共引进紧缺人才482名,其中产业领军人才45名,科技创新人才437名;

    49名科技人才到襄阳担任“科技副总”,帮助襄阳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我市开展柔性引才、推动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累计资助人才团队219个,资助金额2.46亿元,80%的资助项目已实现产业化,24个项目获国家、省级重大科技立项;

    2022年度遴选49个隆中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团队,资助4400万元;

    ……

    数据亮眼,释放出襄阳通过富有“含金量”的招才引才“政策链”助力产业发展的强大“磁吸”效应。

    近年来,襄阳坚持“用最优的政策引人才,以最优的服务留人才,把最美的风景给人才”,为人才“加椅子、留位子、架梯子”,不断激发产业发展的澎湃动力。

    出台“1+7”人才新政,由“襄阳有什么就提供什么”转向“人才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以更大力度的政策、资金支持,更优质的服务,为人才发展提供保障;

    对于在服务期内的“科技副总”,襄阳按照1:1比例给予每名“科技副总”工作保障经费5万元。同时,“科技副总”在服务期内携带核心技术成果在襄阳中小企业成功转化,新产品销售收入2年内达到1亿元以上(含税)的,给予“科技副总”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编制各产业链“引才地图”,征集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和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高端人才需求1101人;

    ……

    桐叶萋萋,有凤来仪。天下英才,择热土而栖。襄阳高站位、高规格、高礼遇的诚意和决心,推动了高端人才和创新要素加速聚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精彩画卷正在襄阳大地徐徐展开。

紧扣“产业链” 下好“定盘棋”

    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一直以来,襄阳着眼催生“产业+人才”的化学反应,积极推动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

    2019年7月,襄阳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襄阳航空研究院。自成立以来,襄阳航空研究院已汇聚众多教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落地了装备隐身、大型工业无人直升机、机柜及数据中心高效冷却、超高温轻质复合材料制造、航空航天环境控制及装备产业化等5个产业化项目,孵化了5家高科技企业和一大批航空航天及新材料领域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襄阳航空研究院所属项目公司产值超过4500万元,所有关键核心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得多项大奖。”襄阳航空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湖北瑞宇空天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罗瑞盈说,襄阳航空研究院去年12月还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湖北省航空装备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专家评审,未来,该平台计划推动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在襄阳实现转化和产业化。

    无独有偶,湖北态科工业过滤系统设备有限公司与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冯传启教授团队签订“电化学水处理及污泥固废资源化技术开发项目”合同后,仅项目一期初步运营阶段就实现年产值1500万元,利润225万元,税收近60万元,申报专利数18个,授权专利数13个。

    张海军作为湖北文理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自担任新昇电气有限公司“科技副总”以来,先后主持、参与企业十多项科研创新与技术研发,帮助企业共建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围绕电力变压器的数字化技术难题进行攻关,为该公司变压器“智造”开辟新市场。

    襄阳田园乐活米业则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成立专家工作站,在专家团队的帮助下,成功引进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研发的“虾稻一号”和“香润二号”高品质水稻品种,不仅提升了“东巩寨子米”的品质,还有效打响了“东巩寨子米”的品牌,荣获汉江流域名优农产品品牌企业、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单位、荆楚优品“十大脱贫产品”、省级龙头企业等称号。

    一桩桩、一件件,从高校到企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襄阳聚焦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和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集聚人才,组织首席技术专家、“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各类人才深入企业提供常态化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有效促进了“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如今,在襄阳各地,越来越多的人才和事业实现了最优匹配,而随着这些“最强大脑”的纷至沓来,襄阳人才助力产业发展的“滚雪球”链式效应凸显,为襄阳产业高质量发展“转”出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下好“精准棋” 打造“蓄水池”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

    让“最强大脑”齐聚襄阳,只是襄阳人才工作助力产业发展的第一步。创新招才引智方式,搭建创新平台、连接创新链条,以产业升级、企业发展为靶向需求,打造人才集聚“蓄水池”,才是让众多专家、“大咖”聚襄兴襄的关键之举。

    于是,围绕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和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襄阳深入研究各产业链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的数量有多少、需要的人才分布在哪里、需要采取哪些措施,编制各产业链“引才地图”,将“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提高引才的成功率。

    数据显示,2022年8月以来,通过市领导带队外出引、工作专班对接引、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引、委托中介机构引等多种方式,各产业链专班外出开展招才引智活动107次,共引进紧缺人才482人,产业链招才引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不仅如此,有创业场地、有项目资助、有担保贷款、有股权投资、有风投补偿、有薪酬激励、有引才优惠、有政府奖励……襄阳的城市名片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实施14年来,近400个高层次人才团队来到襄阳,他们和襄阳的产业发展版图有着相当高的匹配度,该计划资助的项目更是涵盖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我市各个重点产业链,部分项目填补了襄阳乃至湖北的产业空白,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吸引人才,打造“人才洼地”,特别是吸引高端人才的首要因素是发展空间,哪里可以更好地干事创业,哪里就是人才主场。因此,襄阳通过建设各类创新创业平台载体,推动产业合作、成果转化,以平台升级延揽高端人才。

    2022年6月13日,武汉理工大学160余名研究生及教师入驻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简称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赴30余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开展实习实践。

    “我们将用好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这一平台,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产教融合、资源配置和成果转化方面与襄阳实现共享共建共赢。”武汉理工大学有关领导说。

    同年的7月5日,湖北隆中实验室正式挂牌。该实验室聚焦先进车用材料领域,着力突破一批先进车用材料共性关键技术和“卡脖子”难题。而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现代农业研究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智能汽车产业学院、湖北工业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也将相继建成并在襄阳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正是通过持续不断地创新招才引智方式和建设创新创业平台载体,襄阳集聚了一大批专家教授、高层次人才,推动实现引进一名人才、带领一个团队、做大一个产业的“葡萄串”效应,加快推进了“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建强“人才链”,激活“创新链”,托举“产业链”,现在的襄阳,人才创造激情和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加速推动了襄阳重大项目研发、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不负理想,成就梦想。“到襄阳去”正成为一种现象和趋势,襄阳也正成为各类英才的寻梦圆梦之地。

    《襄阳日报》(2023年3月18日 2版)

     https://www.hj.cn/content/2023-03/18/content_7168683.html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