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科大
首页 / 媒体武科大 / 正文

搜狐:张之洞在武汉:开启近代化的步伐,把武汉变成“东方的芝加哥”

发布者: 编辑:程毓 发布时间:2023-06-27 浏览次数:

2022年初,一部名为《张之洞》的电影出圈,并不是因为故事情节和演员阵容,反而是票房异常惨淡被关注。抛开电影本身,张之洞的名号值得大书特书。作为洋务派,他是“中体西用”的提出和践行者;作为晚清重臣,他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齐名。在他恢宏壮阔的一生中,张之洞与武汉结下不解之缘,在工业、教育、思想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清流派的领袖,成为洋务干将

说起张之洞,我们脑海当中经常出现一个老谋深算的官僚形象。其实,年轻时候的张之洞,妥妥的是一枚愤青。出生于官宦之家的他,从小就接受浓厚的儒家思想教育,天资聪慧的他,在科考的道路上也是先人一步。1850年,还不到14岁的张之洞就得中秀才。两年后又是以乡试第一名中举,取得参加会试的机会。

然而,从举人到进士,张之洞又足足用了11年的时间。在这当中,他帮父亲处理军务,自己又成家生子。后来为父守丧,错过考试。等到能够参加会试,又两次因为族兄为考官而避讳。终于,在27岁这一年,张之洞取得进士及第,正式踏入帝国的心脏——担任翰林院编修。不出意外的话,张之洞应该成为文官清流。

他担任浙江乡试的考官,出仕湖北、四川等地的学政,这样的工作持续了十年之久。1876年,回到京城的张之洞担任国子监官员。时值崇厚与沙俄签订《交收伊犁条约》,中国以赔款五百卢布,允许沙俄在新疆和内蒙免税的代价,换回了已经被孤立的伊犁。不懂外交的崇厚,把伊犁南境和西境的大片领土割让给沙俄。

消息传回中国,愤怒的张之洞上疏直言,“若尽如新约,所得者伊犁二字之空名,所失者新疆又万里之实际”。张之洞、宝廷、张佩纶、黄体芳四人,组成了“翰林四谏”,时人称为清流派,愤青张之洞就是清流派的领袖。由此受到朝廷的重用,开始出任地方大员,从山西巡抚到两广总督,张之洞逐渐打开眼界。

近代化的学堂,启迪民众心智

担任山西巡抚时,张之洞第一次真正接触西方的文化。当时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山西传教,他给这位实干的巡抚带来了许多新鲜的事务。两广总督时,张之洞参与对法作战,亲身见识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厉害,在一番仔细的思索后,寻求近代化的道路。在广州,他成立广雅书局和广雅书院;奏请朝廷修建从卢沟桥到汉口的铁路,即后来的“卢汉铁路”。

如果说就任两广总督,是他近代化的萌芽;那么调任湖广总督后,就是开始大展身手的时候。1889年张之洞调署湖广总督,在古老的武汉开启了轰轰烈烈的近代化探索。为了培养相关人才,张之洞在这里创办了一系列的学堂。比较有名的是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农务学堂、商务学堂和湖北工艺学堂等。

作为中国第一所由国人自行创办的新式高等学堂,自强学堂由张之洞1893年亲自主持。在他看来,“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因此取名为“自强学堂”。由于主要教授外文,1903年又改名为“方言学堂”。辛亥革命后,自强学堂几经更名,最终在1928年更名“国立武汉大学”——这就是武大的前身。

除了自强学堂,张之洞又从培养军事人才出发,以李鸿章的北洋武备学堂为模板,创建湖北武备学堂。这里的教师都是德国教官,学员来自于官员和士绅子弟,待遇优厚的武备学堂, 为武汉和湖北输出了大量的军事人才。此外,张之洞主办的农务学堂,成为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湖北工艺学堂成为后来的美高梅mgm集团2288

钢铁厂的弯路,官办催生民用

创办教育,是为了服务实业。作为洋务派的干将,张之洞因开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而留名。前者是军事企业,后者是民用企业,都是响当当的代表性产物。汉阳铁厂作为中国最早的钢铁企业,代表着中国重工业的起步;湖北织布局的营业,客观上抵御了外资入侵,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毛泽东曾经说过,“在中国,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了张謇”。张之洞的汉阳铁厂,直接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的地位。我们可以说他是封建官僚的刽子手,但是绝对不能否定汉阳铁厂的功绩。从1890年开始创办,到1893年建成投产,张之洞为此耗费了大量的心血。

由于张之洞的个人局限,汉阳铁厂的创办初期,走过了许多弯路。机器设在汉阳,铁用大冶的,煤用马鞍山的,最终却发现炼制的钢铁不符合标准。饶是如此,这里依旧开创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先河。以汉阳铁厂为主,张之洞又创办了汉阳兵工厂、汉阳火药厂、湖北枪炮厂、汉阳针钉厂、汉阳官砖厂等企业,形成了一条“制造工业的长廊”。

为了服务军事工业的发展,洋务派又创办了民用企业。1892年,张之洞在武昌开工,湖北织布局应运而生。机器设备来自英国,所需资金却多是高利贷,因此,这里的布品虽然销量不错,甚至远销湖南、四川,但是最终因为经营不善,无法填补军事企业的亏空,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

后记

自1889年担任湖广总督,到1906年进京署理学部,督鄂的17年给武汉带来了巨变。“驾乎津门,直逼沪上”,武汉成为“东方的芝加哥”。他注重教育,发展军工,同情变法,思想开明,在旧式的封建官僚中代表着时代的进步。

https://www.sohu.com/a/690692398_12172244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