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古道今】系列报道
开栏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在两千多年里,它们已融化在我们的思想意识里,积淀为一种遗传基因,成为民族心理的一部分。常年浸润在现代科学和学术理论中的高校师生,一旦接触到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就会唤醒他们遗传密码中的历史记忆,成为传统文化最优秀的继承者、传播者与创新者,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有力的实践者。
本期起,校报三版开设“传古道今”系列报道,讲诉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故事。
旧瓶装新酒 京剧也Fashion
见习记者 姚赟 肖贻昊
小寒时节,呵气成冰,室外温度已跌破零度,社团活动中心的走廊上却热闹极了。徐向凤正带着数十名裹着厚厚羽绒衣的同学吊嗓子。咿咿呀呀间,嘴唇一张一合,白气成雾,氤氲了同学们泛红的鼻尖。
赏他人的戏 演自己的人生
徐向凤是武科大京韵社现任社长,也是名副其实的京剧爱好者。2016年秋天的“百团大战”社团招新,正在读大一的徐向凤误打误撞加入了京韵社。现如今,凭借看家本领《太真外传》等几曲戏,她已经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演出过数次了。
“之前偶然接触过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其中的戏剧唱腔很有味道,碰巧看见京剧社团纳新,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用徐向凤的话来说,加入京剧社,走上京剧这条路是一种缘分。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京剧小白到如今能独立登台演一出戏,这个变化是她做梦也未想到的。
徐向凤很喜欢听戏的感觉。“听戏时,感受戏里的人生百态,内心的情感渐渐丰盈起来。无论是《贵妃醉酒》的惆怅,还是《霸王别姬》的悲壮,一曲终,心头总似有千言万语,直想与人说。”于是乎,本不善交流的她,通过京剧,竟结交了不少的朋友,也吸引了不少同好,同班同学周妍还选择加入京韵社与她一同学习戏曲。
同样是京韵社的“台柱子”,恒大管院会计系的吴宇婷和唐淑萍是室友,有事没事就会在宿舍“吆喝”两句。一层楼的同学都知道她俩会唱戏。“娘子”“啊哈?”“你看那天上的月亮,像不像我的一片真情?”在楼道洗漱间里,她俩边洗衣服边用戏腔对上几段话,常常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唐淑萍每次拿到一个新段子,都会去查一下相关的故事背景。《望儿楼》是讲述唐高祖皇后窦氏,因次子李世民在外带兵,母子相隔数年不得见,深夜独上高楼,推窗遥望,涕泪沾襟,思子之情近乎断肠之痛。唐淑萍说她也会想,自己离家求学,一年大多时间都不在家,自己的父母是否也会度过许多个思念的夜晚。唐淑萍就会给父母打个电话,报个平安,聊聊家常。
“学生京剧社”是2006年,材冶学院几名京剧爱好者自发组成的。2007年,更名为“京韵社”。每年有近二十名学生经过学习,能够独立登台演出。十多年的发展,京韵社为学校、社会培养了近两百名京剧文化传承者。京韵社也从不知名的小社团成为了校园里传统文化传承的一面旗帜。校内各大活动上,总少不了京韵社的身影;武汉各大高校艺术沙龙、演唱会,京韵社也总会献上精彩的节目。渐渐,京韵社在武汉高校中也小有名气。
传道授业解惑 京剧可以为师也
2007年,学校开设了《京剧艺术欣赏》这门选修课,主讲老师高燕是教师京剧社社长也是京韵社的指导教师。
甫一开课,就成功挤进了学生抢课排行榜的前几位。医学院的唐滢,花了不小功夫才抢到了这门选修课。
“老师讲课很有感染力,京剧这么一门古老的艺术,在老师的口中却显得很有范。兴致浓时,老师还会即兴来上一段儿。”第一节课,唐滢就被京剧婉转含蓄的唱腔吸引了,“过瘾!”
像唐滢这种上一次课就产生兴趣的学生不在少数。一个大的阶梯教室,常常座无虚席, 150名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年级的同学挤得满满当当。
“现在的学生没有机会了解京剧,在他们眼中,京剧是老年人玩的艺术,我们要打破这一偏见。”高燕说,《京剧艺术欣赏》不仅仅是给学生一个了解京剧的平台和机会,更重要的是“解惑”。要打破学生们的刻板印象,让他们了解,京剧可不是只有慢节奏的唱念做打,更多的是快节奏的台词、情节和人物变换。
上课时,她常给学生放一些经典的京剧片段,一段铿锵有力的《穆桂英挂帅》常使学生们听得有滋有味。“将一个宏篇的故事融入到一段戏中,情节的变换是复杂的,整个故事是激昂的,让年轻人也能够跨越时空的沟壑,因剧里的故事人物而感动而热血澎湃,产生共鸣。”高燕说这也应该是一门年轻人也能接受的艺术。
高燕在课堂上做过一个调查,开课时只有10%左右的学生是怀着兴趣来上这门课的,更多的是误打误撞或是为了学分。一学期结束,95%的学生反映对京剧产生了兴趣,还有不少像唐滢一样选择加入京韵社来继续深造。2013级的穆广星更是凭借着对京剧的热爱,从课堂走到校园社团,毕业后还从事了少儿京剧文化传播的工作。
“首先是学会做人,然后才能学会唱戏。”高燕说,学习京剧不仅仅是提高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在耳濡目染中,教化人心。
唱戏听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杨门女将》讲的是亘古不变的家国情怀,《锁麟囊》讲的是风云变幻中的知恩感怀,《赵氏孤儿》讲的是人心善恶的永恒主题。听得多了,曲段中的思想就会“润物细无声”,慢慢内化成你思想的一部分。也正因如此,上课的素材,高燕总是精挑细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封建思想要不得。”
旧曲谱新词 京剧更应接地气
“京剧真没那么晦涩难懂,年轻人也可以玩出新的花样。”王波说。
京剧扮相复杂而精细,化妆、打底彩、勾脸、定妆、梳头、勒头、贴片子,再到最后的戴头面、带盔头,一个完整的装要花费数小时。王波为了让大家能常常扮上,过足戏瘾,便研发了用普通的化妆品上妆画脸的技术,尝试摸索各种行当的画法区别。技术成熟了,她就会带着化妆品去社团活动中心给学弟学妹们上妆。“打底一定要够白,花旦的眉毛比较细,眼角处要向上扬,腮红用粉色就好。”十几分钟,一个普通稍显简单的旦角儿的妆容就画好了。
为了让广大受众更快接触上京剧,与流行歌曲的结合也是一个发展趋势。不久前的一档综艺节目上,MIC男团将《无字碑》这首流行歌曲与京剧唱腔结合,引发了大众的广泛关注。这也让王波回想起了110周年校庆晚会中,京剧社自编自导自演的京歌《我是武科大人》,同样引起了全校师生热烈反响。铿锵有力的歌词结合数首经典京剧曲目的旋律,创编了这首京歌,成为了一段佳话。
“既然是在校园推广,京剧就要接上地气儿。”王波介绍,未来京韵社会考虑将传统京剧与当下热门的歌曲结合起来,在满足基本唱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创新与改编,做出一些同学们愿意听、喜欢听,甚至愿意去学的曲子。
成立至今,京韵社连续8年参加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4年,京韵社师生做客湖北省资讯广播台“慧文说戏”栏目,引起了社会关注。2016年,社员穆广星、苏扬参加了全国高校京剧研讨会青年组比赛,获得了一等奖。
“传统应与现代并驾齐驱,用传统的艺术形式来演绎新的题材,这是我们目前正在努力迈出的一步。”高燕说,希望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
京剧简介
京剧也被称为平剧,素有中国国剧、中国国粹之称。在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豫剧、越剧并称为中国戏曲三鼎甲。
京剧起源于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徽剧。由于徽剧班子具有极强的流动性,京剧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着啰啰腔等一系列杂曲唱腔上的优点,又与秦腔、汉剧相互融合,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而京剧的传播不完全受制于这些程式,通过不断的再创造,又形成了侧重于不同角色,不同特点的诸如“杨派”、“梅派”等一系列的流派,构成了如今丰富多彩的京剧世界。
在京剧表演中,往往会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把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同时又会据此来确定角色的脸谱。在各类脸谱中,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这就使得京剧在表现形式上更加具有表现张力和戏剧特色。
如今,京剧不仅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更是成为世界各地了解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她悠扬委婉的唱腔,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以及以形传神的艺术表现力使得她成为了世界戏剧舞台上一朵熠熠生光的奇葩。正如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和舞美设计家爱德华·戈登·克雷所说:“中国京剧已经比西方任何其他戏剧更加成为一种独立而优秀的艺术形式。”未来,中国京剧将会凭借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影响着全世界的戏剧艺术,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