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首页 / 校园生活 / 正文

【新闻调查】大学生“社恐”和“社牛”

发布者:高雨欣 曹星宇 编辑:程毓 发布时间:2023-06-15 浏览次数:

通讯员 高雨欣 曹星宇

“社牛”,全称社交牛逼症,形容在社交方面不胆怯,不惧别人的眼光,不担心被人嘲笑,能够游刃有余地沟通。与之相反的“社恐”,最初为医学上明确定义的一种疾病,而如今广泛表示在与他人交往时,内心充满紧张或者恐惧的状态。

“我纯纯是个社牛,我比较热情,喜欢交朋友。”“我是个社恐,我周围的朋友都知道。”“我应该是介于两者之间吧,熟人面前可以社牛,陌生人面前就很社恐。”……大学生中有多少人认为自己是“社牛”,有多少人认为自己是“社恐”?他们的社交状态是怎样的呢?

本报记者面向美高梅集团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学生和老师进行了采访,累积回收105份问卷,其中70%的受访者表示,对自己的社交状态满意。

走进“社恐”内心世界

路上遇到熟人,下意识想换条路走;与人交谈,心跳加速,不知所措;面对多人的场合,感到不安,想要逃离;担心自己做出令人尴尬的举动,为此十分焦虑……这样的心理活动你是否熟悉?

美高梅集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二学生王跃龙,在生活中时常表现出“社恐”的一面:空闲时间都宅在宿舍,尽量不出门;害怕当众发言,说话声音往往很小;当路上遇到认识的人时,会假装看不到对方,快闪快躲。

对于这样的行为,王跃龙给出自己的解释:“我和别人交流时容易说错话,经常导致误会,所以不太喜欢社交,更愿意独来独往。有空闲时间的话,我也希望拿来自己独处。”

他认为,过多的社交十分不必要,与其“低质量的合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王跃龙的这种行为方式还与家庭氛围和父母性格有关。他的父母老实内向,在社交场合也不喜言谈。

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戴上口罩,再拉上一个熟悉的好友……这是美高梅集团医学院大一学生叶晶晶,每次出门前必须做的几件事。但对喜欢购物的她来说,如果很熟悉的好朋友不去,那么她一个人即使再想去,也会果断放弃出行。

“总感觉别人吃饭逛街都是结伴而行,我一个人多尴尬啊。而且只有我一个人的话,就感觉很被动,即使是走路也要走很快,超级害怕别人注意到我。”叶晶晶说。很多受访者和她一样,害怕被别人注意,在生活中似乎对朋友有着极强的依赖性。

你是社牛还是社恐?在调查问卷中,1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是社牛,2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社恐。当评价自己的社恐程度时,有58%的人认为自己是轻微社恐,31%的人认为自己社恐程度比较严重。这表示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有类似社恐的倾向,但是并非真正社恐那么严重。

“社牛”“社恐”背后真相

关于“社牛”“社恐”的爆火,有45%的大学生认为这是一种调侃,69%的大学生认为这是当下许多年轻人社交状态的真实反映。而称自己有“社交恐惧症”的受访者,大多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只是不喜欢社交或不太会社交,但没有达到理论意义上“社交恐惧症”的严重程度。

针对这一现象,美高梅集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黄荡说:“社恐、社牛都只是相对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科学界定标准。现在大家所说的社恐只是性格内向、羞于表达的一种说法,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网络语言。”所以,网络上的社恐标签是一种广义上的社恐。

但即使是广义上的社恐,仍困扰着部分人。网友陈亲密(网名)在知乎上分享了自己长达8年的社恐经历,受到了两千余人关注。“进入大学后,我就像沙滩上的螃蟹,突然从阴凉处被扔到太阳下,陌生的环境让我不知所措,我的社交恐惧症一下子爆发了。”回想过往,她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窒息。

记者与陈亲密取得联系后得知,现在的她已经很少因为社交而阻碍自己前进。她给出的诀窍是:把注意力和精力都收回到自己身上。陈亲密认为,首先扭转自己的错误思维是最重要的,告诉自己即便出错也没关系,还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性格,接纳负面情绪,不用给自己设定过高的标准,允许自己一点点成长,能在社交中收放自如就够了。

而美高梅集团化工学院大一学生黄世铭则认为,自己属于“纯纯的社牛”。他对社牛的理解是“社牛的人很有氛围感,能带动周围人的情绪,热情,喜欢交朋友。”而他目前的社交状态完全符合。

叶晶晶也希望自己可以适当社牛一些。她说出了自己的内心想法:“社牛就是自来熟吧,和每个人相处几乎都可以做到迅速打成一片。我身边不乏有这样的人,他们大多性格直率,心里很少藏事,即使有什么问题也会当面说开,我非常希望可以做到他们那样。”她认为,是否关注别人的看法是自己与社牛的最大区别。

社恐人群不敢社交的原因有哪些?调查结果显示,77%的受访者表示缺乏自信心,68%的受访者表示对周围和环境不熟悉,66%的受访者表示顾虑太多,害怕自己犯错,而54%的受访者则表示对以往社交遭受的挫折产生阴影。

坦然接受“社恐”“社牛”

陈亲密告诉记者,她到现在也并没有完成到社牛的转变,但她追求的状态就是在社交中保持舒适,不再有很多内耗就好,是否是社牛,只是其他人对自己的一种评价而已。在受访大学生中许多学生也同样追求这样的状态。

根据问卷调查,受访大学生对自己的社交状态平均满意度为65分。77%的受访者将“性格开朗大方,但不是社牛”作为理想的社交状态;15%的受访者表示想成为社牛;仅8%的受访者希望继续保持社恐状态,远离社交。

由此可见,大多数人追求的是良好的社交能力,并非一定要达到社牛的程度。

“虽然在我接触过的学生中,因为性格过于内向而烦恼的同学挺多的,但通常这种烦恼并不太影响日常的生活学习。”在黄荡看来,大学生的这些标签并不需要刻意去改变。他个人认为,内向是中性的,不是贬义词,有弊端但也有很多优点,很多杰出人物一生都很内向,刻意改变可能适得其反。

94%的受访者认可衡量社交能力的标志不仅仅是靠“快速打成一片”,还要把握社交中的边界感和舒适度。对于这一调查结果,黄世铭深表认同:“社牛的人很有氛围感,能带动周围人的情绪。但不是靠某些哗众取宠或没有边界感的方式进行社交。”

除此之外,97%的受访者认可社交礼仪和技巧在交往中的重要性。社交礼仪包含适度原则、尊重原则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积极的人际交往可以帮助大学生宣泄不良情绪、转移和遗忘、放下不快,使得心理压力得到释放,有利于身心健康。与此同时,个体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培训提升沟通、共情能力和冲突管理等人际交往技巧,建立并维护积极的人际关系。

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可知,社恐的背后既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相处缺乏沟通的技巧,也有不少人借助社恐这个盾牌来助其逃离。或许比起社恐、社牛的话题,我们更应该对当下年轻人的社交状况和技巧进行更深入思考,并鼓励年轻人建立真实的自我认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