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朱艳青 江子琪
极简主义,最初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上世纪60年代所兴起的一个艺术派系,又可称为“Minimal Art”。
当下,极简主义火遍全球,在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包括欧美东亚地区获得了广泛的认同。近年来,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在国内也逐渐普及起来。
大学生心理发展处在过渡阶段,具有矛盾性和不成熟性,容易被新鲜感冲昏头脑。如今社会节奏快,竞争激烈,信息爆炸,过多的选择使大学生眼花缭乱,欲望过盛,心理负担过大。化繁为简的极简生活有很多好处。
近期,本报记者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了一项关于极简生活的问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六成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极简生活是对自由的再定义,没有标准参考;九成以上的大学生表示,因向往压力更小的生活而追求极简生活,并选择从物质和情绪两个层面追求极简。
极简生活是对自由的再定义
调查显示,六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极简生活是对自由的再定义。
在高中时,我们便幻想大学的多姿多彩,高考之后的我们纷纷感叹“自由了”。可现实也是如此吗?外国语专业2023级学生徐佳(化名)分享道:“上大学后,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却无法拥有以前纯粹的自由与快乐。”
记者采访2023级新生后,发现类似问题普遍存在。过多的自由选择让自己被物欲控制,无法保证生活的质量。接触极简生活方式后,徐佳用物质上的极简换来精神的极富,生活的规律性逐步提升。不再让欲望无限扩张,她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自由,体会到生活本身的美好。
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极简生活方式的认可度比较高。在本次问卷中,有50%的人认可极简生活方式,采用可取之法改变现有的繁琐生活方式。
大学生在饮食方面的追求便能证实。美高梅集团食堂开办的轻食窗口,旨在通过更原始简单的蒸煮回归食物本身的味道。医学院研究生臧艳说:“此举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满足了许多同学对于极简生活的追求,用极简的方式收获健康。”
170多年前,在瓦尔登湖畔的梭罗曾说过:“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生活所需,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
90%受访者表示 极简生活可以减轻压力
选择极简的生活方式,是人们应对“异化”的不二之选。“异化”一词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指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对于人本质的改变和扭曲。“社会异化”既禁锢了自由,扭曲了社会关系,又加剧了人们的心理负荷,使人们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压力和焦虑感,无法从宏观上改变环境。
部分大学生因为生理、心理不够成熟,常常感到压力倍增。机械自动化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2021级学生熊瑾(化名)说:“明年,我就要面对毕业就业问题,焦虑和压迫感让我不断精神内耗。接触极简生活后,我更多关注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排除外界的影响和消耗,压力也随之减轻了不少。”
记者了解到,这种情况不是个例。据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学生曾陷入冲动消费或者精神内耗方面的困扰,而他们选择极简生活后,减轻了困扰,减少了压力。
不仅如此,还有60%的大学生选择极简生活的原因是,希望通过极简生活重新认识自己。社会快速发展,效率变成至关重要的目的,人的本质与人被“异化”,人的劳动变成了独立与人之外的东西,人们有时无法从劳动中体会自身的价值。所以,有的大学生希望,在生活的极简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和作为人的主体性。
给物质做减法 给精神做加法
对于如何极简生活,七成以上的大学生选择,只购入需要的用品并定期清理物品,尽量做到一类一品。“在明确衣服够穿就行、东西够用就行之后,我不再纠结如何搭配衣服,不再为看到乱糟糟的桌面而心烦,鼓鼓的钱包也能让我心中踏实。”
来自城市建设学院2022级学生陈韵(化名)在采访时说:“极简生活让我能高效地达成目标。我不喜欢买那些花里胡哨的笔记本,简单的横条样式反而可以随着自己的需求来安排。”
七成大学生认可极简生活只需关注与自己有关的重要事情;76%的大学生选择减少无意义的社交和迎合,追求情绪极简,减少精神内耗,减少焦虑。
现已经成功保研的2020级外国语学院学生周瑜(化名)在采访时说:“在我的电脑桌面上有一个‘to do’文件夹,我每天只专注于完成自己设定的任务,不会关注别人做得怎样,这能减少我的内耗,让我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信息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2022级学生张海(化名)说,他不再过于在意他人的目光,不会因为他人的一句话斤斤计较,而是把自己的时间投入到阅读中,投入到见识世界的美好中,去思考如何提升自己,反而更能得到满足。
用最简单的方式,过最适合自己的生活,获取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实,成为很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李向振表示,极简生活渐成风潮,与近年来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极简的背后,既包含了大学生对消费观、人生观的思考,也凸显出新时代的大学生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的耐心,和拥抱生活的乐观积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