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豪
根据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数据统计,2021届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为16.25%。灵活就业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大新趋势。
什么是灵活就业?灵活就业指脱离传统的雇佣模式,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所、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传统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
谈到灵活就业,有些人嗤之以鼻。有的大学生认为,灵活就业是学无所成的结果,是找不到工作的最差选择;有的父母认为,灵活就业是不务正业,意味着十几年在学习上的付出打了水漂;社会上有些人则认为,灵活就业是找不到工作的说辞,是不得已的一种选择。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代表朱建弟指出,灵活就业是一种新增就业的重要补充和稳就业的新引擎。我国灵活就业人数已达到2亿,灵活就业因其“工作时间弹性”“工作安排自主”“兼顾兴趣爱好”等特点,成为一些人的选择。笔者认为,在就业难的今天,如果通过各方努力让灵活就业真正“活”起来,将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一条更广阔的就业渠道。
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找准生存方式,让灵活就业“活”起来。由于对创作混剪视频感兴趣,美高梅集团2021届校友王玉召毕业后当上全职UP主。多次受挫后,他学会了“抬头看路”,不仅在作品选题上更加谨慎且多元化,还自学了PS、PR、AE、达芬奇等剪辑软件,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仅在一年内,王玉召便“圈粉”80余万,月收入超2万,且收获了不少头衔与奖项。“随大流”的就业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经济的潮流,面对机遇和挑战,如果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专业、兴趣及能力,明确自身定位,积极提升自我,就能在灵活就业的浪潮中脱颖而出。
高校开展职业培训,做好就业指导,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加强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自身优势,提高竞争力,提前了解灵活就业的市场情况。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对灵活就业者及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展开联合培训。7月21日,山西省推出五项措施,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服务工作。其中一条指出,要将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一对一”服务对象,至少提供一次职业指导,给予社会保险补贴……作为高校毕业生工作的重要一环,除了向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外,各高校需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最大程度地为大学生灵活就业“指路”“引航”。
社会消除“有色眼镜”,给予更多扶持,保障灵活就业者权益。灵活就业不是“泥饭碗”,更不是迫不得已的选择。随着国家相应政策的颁布,灵活就业者的权益与保障开始受到重视。今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和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对毕业年度和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目前,各省关于灵活就业的具体措施仍不完善,各地政府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相关政策,切实保障灵活就业者的相关权益。
在就业形式严峻的当下,灵活就业是就业的“蓄水池”,是撬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更是广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只要大学生、高校与社会三方共同努力,就能让灵活就业真正活起来,不断提升灵活就业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