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首页 / 校园生活 / 正文

【记者团】【记者走基层】人挪了穷窝 村换了新颜

发布者:孙若楠 孙鸿宇 王梦瑶 杨鳌 编辑:李芳 发布时间:2019-09-11 浏览次数:

人挪了穷窝 村换了新颜

记者  孙若楠   孙鸿宇  王梦瑶  杨鳌


    7月4—6日,校报记者团四位小记者来到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黄堡镇寨湾村,深入精准扶贫一线,探访美高梅集团驻謇湾村扶贫工作队,记录集湾村从三无村到省级美丽宜居乡村示范项目的点滴变化,亲身感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径和成效,倾听扶贫一线基层干部的酸甜苦.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记者


    湛蓝的天空,遍地的野花,清澈的河水,村民淳朴的笑容,一幕幕如昨日般回荡在脑海中。去到湖北襄阳市保康县黄堡镇寨湾村的两天时间里,我亲身感受到了当地村民在美高梅集团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所创造的新生活,体会到了当地村民的幸福感。
    五年前,寨湾村还是省级重点扶贫村,武科大扶贫工作队用了三年时间,帮助寨湾村64户贫困户脱贫摘帽,去年入选湖北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如今的寨湾村,家家户户有饭吃、有衣穿,墙上挂着腊肉,袋子里装着米面,桌上有丰盛的饭菜,存折里还有一定的存款。
    这一切,并非一日之功。
    从寨湾村党支部书记王乐彬的讲述中,我们得知,五年前,该村村民大多散居在山中,房屋也多是简陋的土坯房,每逢雨季,山路封闭、房屋危颓,随时可能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危及村民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便是如此恶劣的条件,想要劝说村民搬家,也并非易事,山路难行、方言难通,驻村队员要一遍两遍,甚至十几遍地爬上山去,劝说山上的住户搬到山下的砖瓦房安置。
    搬下山去,问题也不少。原来住在山上有空地,可供村民种植玉米等作物,养殖牛、羊等家畜。离开了大山,村民们也就失去了经济来源。对此,村委会给出了解决方案。村子新建,需要建设维修管理的地方很多,每个岗位都可招工,一天80元的工资,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村民的生计问题。
    一系列的大动作,不仅使寨湾村的村民脱贫,更提升当地村民的幸福感。
    寨湾村的发展,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村民心中的幸福感也一天比一天高。
    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追求也日渐提高,村民自发组织,跳起了广场舞。最早教会村民们跳广场舞的是李祖华,一位曾经在四川务工的男性村民。
    走进他的家里,院子里的一堵围墙上摆满了各色各样的石头,形状不一,各有魅力。听到大家的赞美,李祖华羞涩地说∶这些石头是我散步时,瞧着漂亮,从河里拾来的。
    围墙前还摆着许多花,几十盆鲜花也都是他亲手养大的。在他眼中,一盆盆花似乎是一件件艺术品,他把多肉种在一个四周破了的水缸里,多肉从缺口长出来,却显得格外好看。
    就是这样的李祖华,家中却有一个瘫痪的儿子。当兵的头一年,因为手术导致了意外,儿子脑部受损,生活无法自理。李祖华夫妇俩不得不放下手上的工作,留在家中照顾儿子。就是这样一家人,却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脸上永远洋溢着笑容。夫妇俩说,只要儿子在一天,就会照顾他一天,日子就能好好过下去。


走进扶贫一线收获点滴感动


    保康的烈日是刺眼的,上山的路是陡哨的,记者的短袖是布满汗渍的,农民的笑容是淳朴的....

    7月4日,为深入了解美高梅集团驻襄阳市保康县黄堡镇寨湾村扶贫工作的进展,校报记者们前往扶贫一线采访报道,记录扶贫工作的同时,也被这座乡村的人民所打动。


    “从踏人这片土地起,我便觉得,这趟采访之行带给我的将不仅仅是文字和照片。在从襄阳回武汉的火车上,透过车窗玻璃看着晚霞的余晖,采访时的场景在我的大脑里面不断浮现。想起山上那位老伯,站在自家老屋摇摇欲坠王坏房门前,例开嘴笑的场景,内心有种情感在翻涌。


    五年前,寨湾村被列为“省级重点扶贫村”,近三分之一的村民散居在陡哨的山林中,居住的房屋是自建的王坏房,大多年久失修,随时可能倒塌。随着扶贫工作队人驻寨湾村的三年间,村子建立起来了一排排的居民安置点,水、电、道路,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村民们陆续搬进了新房。但直到前不久,最后几户村民才在扶贫队员多次劝说后,搬离危房。


    有房屋,有补助、有设施,为何仍不愿意搬离到山下?为解答记者们心中的疑惑,我们决定跟随扶贫工作队队长赵厚成,上山一探究竟。

    
曲折的山路并不好走,陡哨且湿滑,需要手脚并用才能够爬上一个个的陡坡。偶尔抬起头,竞发现自己的视线和前方记者的脚部平齐。头顶的烈日烘烤着每一个记者,在考验记者们的耐力和体力。


    近两个小时的山路后,记者们从远处已能望见一座黑瓦黄墙的房屋,扎根在半山腰处。在离房屋不远处,有几间房屋,里面养满了幼鸡苗,叭叭渣楂声在山间回响,却不见饲养员。赵厚成解释,这些幼鸡苗是农户用低保金购买的。


    抵达危房,布满裂纹的黄色泥土墙壁触目惊心,房屋约有大半个篮球场大,屋内墙壁和地板是黑的,充满着一股霉臭味。但老伯的笑容是真切的。从一见到我们起,老伯淳朴的笑容就没有停止过,搬来几个高矮不一的凳子,招呼我们赶紧坐下。


    问及老伯之前为何不愿意搬到山下,老伯觉得在山上住了这么多年早已习惯,年纪已大,不愿离开住了这么久的家。“家”,原来是“家”,中国白古便有故土的说法,在老人看来,这座危房就是家,早已和这片山林融人一体。


    一瞬间,扶贫政策和老人的“家”两种思想在我的大脑排回,或许这也正是现在中国扶贫政策的一个矛盾点。想给这位老人做点什么,便招呼老伯来到门前,拍一张照片。拿起相机,一直笑着的老伯神色变得严肃了,用手扒拉了几下衣角。因方言不通,我用手比划示意让老伯笑一下,淳朴的笑容回来了。这瞬间,我按下快门,定格下了这一幕。不知道为什么,心里酸酸的。


下山,让生活质量上去

    7月4日,我与三名校报记者团成员跟随着校报两名老师共同奔赴襄阳市保康县黄堡镇寨湾村。在去往寨湾村的大巴上,往窗外望去,山连着山,郁郁葱葱的,总是望不到头,偶尔能看到山顶高高的电塔和山腰人家的房子。
    寨湾村位于保康县黄堡镇东南部,共97户336人,是省级贫困村,全村有一半以上的村民是贫困户。近年来,在省、市、县三级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寨湾村整体脱贫出列,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示范村。
    从最初的省级贫困村到2018年成功入选省级美丽宜居乡村示范项目,寨湾村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让他们变化得如此之快?村民们是否真的全部脱贫?他们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怀着这些疑问走进了寨湾村。
    进入寨湾村,人目便是一栋新修未久的村委会小楼。美高梅集团驻村扶贫队队长赵厚成说∶以前的村委会在山岗上,要跨河才能到达,许多村民因为距离远、路难走,极少去寻求村委会的帮助。如今,村委会搬迁下山,方便了不少。
    走访易地搬迁定居点时,第一间屋子的主人是一位名为刘学华的93岁老人。见我们到来,他满脸笑容和我们打招呼,向我们介绍他的情况。原来住在山上的房子很小,屋子间相互紧挨着,离村子有三四公里远,出行非常不方便。如今,从山上搬下来,不仅出行方便了,而且闲暇时可以散步与人唠嗑,没有在山上那么寂寞了。说起现如今在山下的生活时,刘学华满脸笑容
    从他的言行中,我能感受到,一个93岁的老人简单而朴实的幸福。
    离刘学华家不远处的刘远全家,墙上挂着几吊腌制好的腊肉,板凳上的米袋里装满了大米,桌上摆着早餐没吃完的四碗菜。搬到安置点后生活逐渐改善了,原来吃不好穿不好,现在有吃有穿有住,存折里也开始有了钱。刘远全翻开手上的存折指着金额说。
    面对村民幸福的笑容,我们不禁感到好奇,原来山上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师生六人决定上山了解一下山上居民的生活。
    上山的路是一条崎岖不平的小路,极其险峻,陡坡非常多,一不留神就可能会掉下两边的深沟险壑,我们小心翼翼地向上爬行。我突然想起刘学华老人,我们这些年轻人都得费这么大劲爬上山去,不留神还会有生命危险,他一个年迈的老人,住在山上有事情下山是不是就会更加危险呢? 体验到上山下山和山上居住的条件后,我们不由得感叹∶易地搬迁确实给绝大多数山上居民带来了福音。


精准扶贫路上的广场舞


    7月4日,我与三名校报记者团成员跟随着校报记者团两名老师共同奔赴襄阳市保康县黄堡镇寨湾村。
    从2015年至今,已有3届武科大的扶贫工作队在寨湾村开展扶贫工作,从无道路、无产业、无阵地的三无村到被评为湖北省美丽乡村示范项目,这里的变化有目共睹。
    作为随行一份子,我们希望用笔与相机反映寨湾村人民的生活,这对于我来说是不小的考验。
    扶贫政策有资料可查询,生活图景却需要亲自去采访,在这个过程中,程老师告诉我们,采访应该调用多个感官,村民脱贫生活好不好,不是只听他说就行,不仅要问要听,更要留意去观察。
    在采访一个高龄脱贫户时,因为他不善表达,我们就在他家里转着看。米缸里有米,墙上有肉,一顿有四个菜。用简洁明了的话语去表达。
    采访时,程老师强调用记关键词的方法做笔记,腾出更多时间去观察,走出寨湾村后,寨湾村的人和景依然能浮现在眼前,并非纸面上的刻板印象。
    一路走来,我这个小记者收获的感动、细节,构成了我的新闻稿。我在农村出生,生活了很久,突然以旁观者的眼光来看这些农村图景,让我有了不同的体验。
    这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地居民们乐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脱贫的热情。
    李祖华是我们在寨湾村跳广场舞的人群中发现的唯一一名男性舞蹈者。
    在于村干部的交流中,我们得知,年轻时的李祖华身强体壮,有一个当兵的儿子,夫妻双双外出去四川打工,虽然在外务工生活辛苦,但一想到以后的子孙满堂,享天伦之乐的场景,两口子很有动力坚持下去。未曾想,儿子当兵的头一年,因为手术导致的意外,脑部受损,卧床不能自理,两口子听到这个噩耗,赶回寨湾村照顾儿子。
    本来是可以一眼望到头的退休生活,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李祖华夫妇的计划都落空了,安逸的乡村生活,似乎已经向他们告别。
    寨湾村是襄阳市保康县的偏远地区,从市区坐长途汽车要两个小时地理偏远,李祖华从四川回家后,不仅面对着收入锐减的窘境,还要照顾瘫痪的儿子,这是多么艰苦的岁月。
    可当我们一行人走进李祖华的家中,敞亮的庭院,随处栽种的多肉盆栽,墙沿上整齐排放的石头艺术品仿佛  在告诉我们另一个故事。
    李祖华和刘金爱告诉我们,从一开始儿子万念俱灰,几次要自杀,两人意识到,这一家三口,已经因为儿子的残疾被囚禁在这里了,但生活还要继续。
    作为一个普通村民,李祖华能想到的就只有让生活变得不那么无聊,身体被囚禁,心灵更需有依托。李祖华将自己在四川生活时学到的广场舞带回了家乡,组建舞蹈队把村民从牌桌、酒桌上拉下来,扶贫工作队则给大家配了一整套的舞蹈服和大音响,夜晚的乡村慢慢有了色彩和音乐。
    李祖华将家里的院子装饰一新,墙沿下种植的多肉∶用泡菜坛子装满土,坛壁上打上洞,多肉从洞中钻出来,寻觅阳光。墙沿上摆着一排石头,是李祖华从山上捡来的。
    现在,他的儿子也能扶着墙在家里走走了,讲着讲着,两口子的眼角也湿润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