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金如梦 童思琦
李海梅,美高梅集团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2022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年仅27岁的她现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SCI收录10篇,在投论文5篇,国家发明专利1项(受理号:202211136713.1)。影响因子累计80.539;曾获“2021年化学与化工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二等奖。
冲破迷茫之网 坚定来时信念
一身白大褂,一副护目镜,手握仪器参与测量……早晨八点,在青山校区实验室里总能见到一个留着干练短发,笑着做实验的甜美酒窝女孩。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九十来斤的女孩和科研“打交道”已经有七年了。
曾经外校本科选择生物专业,而硕博攻读则凭兴趣选择了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李海梅第一次对全新的领域产生了怀疑。“有人对我的前途并不看好,我开始考虑我的未来。科研这条路,我该不该坚持呢?”李海梅曾因为他人的评价感到前途迷茫,甚至一度想要放弃考取博士生。
一次机会给李海梅的人生带来了转折,她遇到了来校交流的刘义教授。刘义在交流会上告诉李海梅:“搞技术的可不是闹着玩的,冷板凳得坐实了。你已经走到这一步了,一定要找寻自己做科研的初心,想想你来干什么,你为什么来。”
自己的选择第一次得到了回应与肯定,李海梅决定遵循自己的内心,毅然决然选择坚持科研之路,决心干出一番自己成绩。李海梅说:“别人的话不能为我改变什么,而我自己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她最终成功考取了美高梅集团博士生,也坚定选择了刘义的课题组。回望这段经历,她感慨道:“生活是自己的,一些人和事只是出现在你的人生中,不要忘记自己为什么来到化院。”
李海梅也没有辜负导师的信任,努力证明着自己,一年365天有300多天待在实验室。发表了数篇学术论文。“做学问很辛苦,但我每一个坚持的脚步,都是对我价值的肯定。”李海梅笑着说。她就是这样,在每一小步中找到自己在世界的存在感。
精湛技艺“惟手熟尔” 坚持刻苦克万难
李海梅的专业最不缺的就是实验。在一次肿瘤预后的实验中,实验初期需要对荷瘤小鼠的原发性肿瘤进行治疗,包括给小鼠做手术,缝合等。李海梅说:“我虽然是生物化学,但临床手术的知识我哪里懂。”不会做手术,李海梅就主动联系中南医院、同济医院的朋友请教指导。
她从基础的外科结开始学起,把自己的玩偶“阿绿”当作试验对象,反反复复进行拆线和缝补,每一次练习后还要复盘自己的操作,提醒自己注意技巧和手法。从起初手抖到一气呵成,李海梅经历了百次尝试,玩偶上也全是缝补的孔洞。
仅仅几天的学习,李海梅就能够做到独立熟练地给小鼠进行手术和缝合。“科研的路上的困难不要紧,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坚持尝试总会克服。”李海梅这样说道。
李海梅对时间是能用则用,她习惯睡前或者无聊的时候想实验方案,即使排队做核酸的片刻她也不放过,有了好灵感会立马记下来,久而久之,她的备忘录里写满了实验方案。第二天的实验,她前一天一定会写出详细的实验方案提前做好准备。“拖到第二天我睡不着。”她说。
实验过程中遇到错误,她总能迅速思考错误原因并及时更正。实验结束后,她会补充好用完的材料并进行仔细核对,当天就会及时把数据处理出来,进行实验总结并做成PPT。
对科研的坚持、严谨与认真支撑着李海梅一路攻坚克难,不断成长成现在的她。实验室里她总笑着说:“这是科研对我的意义,这是我的价值。”
不一样的放松方式 “科研狂魔”式热爱生活
除了日常和学妹们探讨科研、吃饭逛街,空闲时间里李海梅喜欢旅游,她时常上午做完实验后下午便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对她而言,旅行不用走很远,有时只是到校园周围转转,权当是散心。她认为这既是一种放松的方式,又能让她换个思维看世界。
旅游之外,李海梅还有自己专属的放松方式——看文献。她的师妹们很不理解,每次大家参考学习文献都要费尽心神,头昏脑胀,但李海梅却乐在其中。师妹王紫琛评价道:“她真像个怪人。”
为了看懂文献,李海梅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方法。她一般先就标题大致浏览,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文章,之后会针对摘要选择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点,最后会对文章的图和实验方法部分进行精读。“我放松的方式就是看文献,看别人写的东西又不用自己动手,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我科研的视野和能力得到提升,我还能及时反思找到自己思维不足之处。”
每次看懂一篇文献,都能给李海梅带来极大的满足感,而大量的文献阅读又丰富了她的知识体系,为她提供了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她也在大量的经验中寻求创新和自我突破,比如小鼠的肿瘤治疗实验,她更多去探索的不仅是怎么治好小鼠的肿瘤,更重要的是能找到能让它健康地痊愈的方法。
她的导师姜鹏在学生面前这样评价她,“这个姑娘很能坚持,有冲劲,小小的身体里有很大的精力。最重要的是,有热情有干劲,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又能痛快玩,这是你们要向她学习的地方。”